• 60253阅读
  • 3回复

微信扫一扫分享精彩

分享到

 

石头缝里造“江南” ——靖西南坡脱贫攻坚探访
发于2019-07-02 我有话说评论

70年多年前,中国共产党在靖西南坡乡建立党支部,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,用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,创造了石缝求生、敢为人先的“南坡精神”。

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斗打响时,南坡有“三难”:没耕地,生产难;没水源,饮水难;没收入,生活难。为改变这一状况,南坡人以“支部引领、干部带头、群众参与”的思路,通过“大户示范、联户经营、小户铺开”的模式,使石头缝隙里,长出了“金果”、吐出了“银丝”。去年,该乡桑蚕、水果特色产业产值近亿元,南坡人实现了“人均一亩桑、户均三亩果”的目标,贫困发生率从36.4%降至9.12%。

红色基因代代传
近年来,“南坡精神”激励全乡人民投身脱贫攻坚、建设家乡中。如今,南坡乡共有106个自然屯,已全部实现“泥水路”变“水泥路”,一条条硬化路,从农户家门口直通产业基地。

“当年爷爷在这打游击战,如今我跟乡亲们打脱贫攻坚‘决胜战’,应该是一种红色基因的传承吧。”在南坡乡扶贫站,工作人员黄兵对记者介绍说。黄兵带记者前去探访当年留下的革命遗址,一路上,地头水柜、坡改梯等工程随处可见。“没水源,我们搞大会战,建地头水柜,现在生产生活用水不愁;没有田,我们石头缝里造‘江南’,种桑种果脱贫致富。”黄兵说,靠着干部的奉献和群众的吃苦拼搏,这个“九分石头一分土”的乡镇,桑蚕、水果种植规模和生产效益位居靖西市第一位。

石山披绿产业兴
走进逢鸡村,漫山遍野的果树长势良好。

南坡乡人大代表陆刚志算是逢鸡村第一个规模化发展产业的人。2005年,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山地优势,陆刚志在石山中辟出5亩地,种上了脐橙。“喝水都难,更别提发展产业了。但不想办法发展,怎么致富?”谈起创业的艰辛,陆刚志说。

挂果第一年,陆刚志收入2万多元。整个小山村沸腾起来,村民纷纷登门取经。他利用村里的人大代表之家办起培训基地,每年培训的群众达1000人次。接着,逢鸡村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,社员208户,注册“金杜湾”高山脐橙品牌。通过12名党员先锋队、36名党员和3位致富带头人“传帮带”。去年,逢鸡村果树种植面积3650亩,人均达2.25亩,114户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100%,产值约480万元。

逢鸡村的水果产业发展是南坡乡的一个缩影。截至2019年初,全乡种植桑园3.5万亩、果园1.9万亩,年人均收入3409元。

据了解,南坡乡积极引导群众在石旮旯地上开荒,鼓励“谁种植、谁管理、谁受益”,在各村屯成立 “互助互爱协会”,以“大户示范、联户经营、小户铺开”的模式,因地制宜发展产业。今年,全乡计划脱贫2034人,力争与靖西全市同步实现脱贫摘帽。

筑牢堡垒聚合力
2014年,南坡乡在布龙屯开展“农家课堂”培训,致富能人黄文学利用自家3层楼房,开办“农家课堂”养蚕讲习所,并亲自义务担任技术指导员,一干就是5年。

“有什么不清楚的,黄文学支书随时解答,甚至到我家亲自指导。”布龙屯村民阮显忠说,通过培训,他种桑30亩,靠养蚕年收入20万元。近年来,黄文学培训的学员不计其数,覆盖全市各个乡镇及德保、那坡等周边县份。

“党支部是坚强的战斗堡垒,扶贫产业延伸到哪里,党的基层组织就建到那里。”南坡乡党委书记黄正刚说,该乡发扬“支部建在连上”的优良传统,在产业扶贫、搬迁扶贫、专业合作社、龙头企业等脱贫攻坚最前沿,基层党组织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。

按照“行业相近、就近组建、便于管理”的原则,该乡把从事相同、相近产业的党员纳入产业党支部,采取“党支部+党员中心户+农户”的模式,鼓励党员发挥所长,带动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。此外,全乡共建设15个新时代讲习所,创新讲课形式,拓展讲习内容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政策和致富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。


      
只看该作者 1楼 发表于: 2019-07-02

石头缝里造“江南” ——靖西南坡脱贫攻坚探访
我能说,他们的橙子,干巴巴,要泡水吃才吐下肚,吗?
只看该作者 2楼 发表于: 2019-07-08

石头缝里造“江南” ——靖西南坡脱贫攻坚探访
南坡精神
只看该作者 3楼 发表于: 2019-07-08
快速回复
限150 字节
 
 
添 加 图 片
<--上传图片在这里,多大图片都可以!
上一个 下一个
     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