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15445阅读
  • 0回复

微信扫一扫分享精彩

分享到

 

打破“包销”怪圈 让扶贫农产品走得更远
发于2020-08-26 我有话说评论

脱贫攻坚,“输血”不如“造血”。消费扶贫,集“输血、造血、活血”为一体,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,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,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,更是增强贫困地区“造血功能”的一个重要着力点。

多年来,贫困地区并不缺少优质特色农产品,但囿于交通、市场等因素,许多贫困群众会种不会销,深山里的“宝贝”卖不出去、卖不出好价钱。特别是今年以来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不少农产品销路受阻,只有用好消费扶贫这个关键一招,打通农产品的“出山路”,才能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、稳定脱贫。

时下,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,帮扶单位带头参与的消费扶贫切实推动了贫困地区产销对接,给乡亲们的脱贫吃下了定心丸,让贫困地区的脱贫之路走得更顺。然而,部分扶贫农产品过于依赖帮扶单位“包销”,自身缺乏市场竞争能力,还可能被无良商家“薅羊毛”,滋生质次价高、虚假营销等不良行为,让“包销”得来的“农产品”难以得到消费者的喜爱,给消费扶贫带来了“阴影”。

比如,一些原本只出售普通农产品的商家也打起扶贫农产品的旗号,借此把价格定得更高,销路虽然稳稳扩大,但影响甚至破坏了扶贫农产品的信誉和声誉,伤了消费扶贫的爱心,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。还有就是农产品生产、销售缺乏精准定位,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,打不开销售渠道。一些贫困地区的农产品“大路货”居多,到处都卖大米小米杂粮菌类,缺乏区分度,难以形成品牌。商品同质化、价格又不亲民,只能依靠平台引流量、政府发补贴来维持销量,使扶贫农产品销售陷入“包销”的怪圈难以自拔。

扶贫农产品可以“热销”,但不能“包销”。全面脱贫在即,“照顾式”消费扶贫逐步退场,扶贫农产品销售必须创新思路,开拓稳脱贫需要的产品销售之道,减少中间环节,降低流通成本,打破扶贫农产品“包销”怪圈,在“包销”之外蹚出自己的路来,把扶贫农产品的信誉刷亮、声誉打响,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够得到实惠。这是当务之急,也是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迫切需要。否则,一旦离开了“包销”,农产品就会断了“出山路”,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是可想而知的。

扶贫农产品不能靠“包销”走出山门。政府部门是扶贫农产品“出山”的铺路者,不是“包销”者,要打破扶贫农产品“包销”怪圈,根治“消费扶贫依赖症”,让扶贫农产品走得更远。事实已经证明,消费扶贫,是实现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链条。只有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机制,巩固和提升消费扶贫成效,在即将脱贫和已经脱贫的贫困地区,尽快把产业扶贫的发展思路调整至市场频道,加快补齐生产、加工、流通、销售等环节的短板,大力推广“农户+经销商+消费者”超短供应链模式,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更加精准地对接,消除无良商家“薅羊毛”的概率,才能更多、更大地释放“产业扶贫+消费扶贫”的巨大潜能,用长期稳定、质量过关的扶贫农产品,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,为赢得脱贫后的美好生活凝聚不竭力量。(林伟)

快速回复
限150 字节
 
 
添 加 图 片
<--上传图片在这里,多大图片都可以!
上一个 下一个
      关闭